古时候有两句话对文臣武将的职责使命做了凝练概括:文死谏,武死战,意思是文臣要敢于以死明志,劝谏君王;武将要敢于战死沙场,为国捐躯,这也是对文武大臣的激励鞭策和美好期许。唐代有位圣人之后、书法宗师,虽是文人却把两样都占了,“既死谏又死战”,其英雄事迹彪炳史册。
千秋忠臣、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
颜真卿是唐代中期名臣,在玄宗、代宗、肃宗、德宗四朝做过官。他出身于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琅玡(今山东临沂)颜氏士族家庭,一世祖是孔子的学生、有着“复圣”之称的颜回,五世祖是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、著有《颜氏家训》的颜之推,祖父是有“硕儒”之称的颜昭甫。可以说颜氏家族儒学兴盛、人才辈出,颜真卿自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。
因为父亲早亡,颜真卿的童年生活比较困苦。自幼喜欢书法的他买不起笔墨纸张,就坚持用泥浆在墙上练字,打下了书法基础。他勤奋好学,学业有成,26岁时就顺利地考中进士踏入官场,开始了他跌宕起伏又壮怀激烈的仕途生涯。
颜真卿仕途从校书郎起步,先后干过醴泉县尉、长安县尉、临川内史等地方职务。因为政绩卓著,被提拔到中央当了监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。当时朝廷掌权的是奸相杨国忠,他非常排斥忠贞耿直、眼里不揉沙子的颜真卿,想了很多坏招,将他挤兑到平原当了太守。
在平原太守任上,颜真卿慧眼独具,及早察觉了奸雄安禄山谋反的迹象,提前做了防御准备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河北其他各郡迅速沦陷,唯独平原郡巍然而立,一介书生文官颜真卿扛起了武将“死战”的活,成为大乱局中凝聚军心民气、抗击叛军的旗帜。在朝廷支援下,颜真卿带领军民浴血奋战,坚守平原郡近一年。在此期间,河北陷落的十七郡又相继回归朝廷,颜真卿被公推为帅,统兵20万。最后因安禄山调集重兵进攻河北,敌强我弱,颜真卿才率部撤离平原。
撤离平原后,颜真卿赶到了在灵武称帝的唐肃宗李亨身边,被任命为宪部(即刑部)尚书,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,负责监察百官。后来在代宗李豫、德宗李适执政期间,颜真卿又先后担任过尚书右丞、湖州刺史、吏部尚书、太子太师等职务。不管在什么职位上,不管形势多么混乱,也不管谁掌权,他都是刚正不阿、见错必究,很多失职的朝廷官员被他弹劾降职。他这种严明律法、较真固执、不懂变通的行事风格,让杨国忠、李辅国、元载、卢杞等奸佞权臣都非常不爽,都想把他这个“眼中钉”赶出朝堂,甚至拔掉。
奸相卢杞逮到了机会。公元783年,地方军阀李希烈发动叛乱攻陷汝州。卢杞心怀叵测地向德宗李适建议,让德高望重的颜真卿去招降李希烈,李适没多想就答应了。此时颜真卿已七十多岁,面对险恶境地,他不顾个人安危,慨然奔赴敌营。在敌营的刀兵阵中,在活埋、火烧各类威胁面前,他毫不退缩,大义凛然地斥责李希烈。因为他拒不投降,最后被叛军吊死了,享年七十七岁。德宗听到这一噩耗,悔恨交加,伤心不已,辍朝五日,赠其谥号“文忠”。
颜真卿既是一位热血报国的忠臣,又是一位名传千古的大书法家。他师从张旭,潜心钻研,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,经数十年苦练,终至书法大成。他的“颜体”楷书端庄雄伟,行书气势遒劲,与赵孟頫、柳公权、欧阳询并称为“楷书四大家”,又与柳公权并称为“颜筋柳骨”。他还擅长诗文写作,著有《韵海镜源》《礼乐集》《吴兴集》等,不过都轶失了。
颜真卿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少,像《多宝塔感应碑》《祭侄季明文稿》《争座位稿》《颜勤礼碑》《颜氏家庙碑》等,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其中,《祭侄季明文稿》蕴含着一个血泪故事。那是在抗击安禄山的战斗中,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他小儿子季明不幸被叛军抓获,因为誓不投敌,被叛军活活地剐死了。
颜真卿悲愤已极,书写了《祭侄季明文稿》这篇祭文。他把国恨家仇全部凝聚在笔端,一篇用行书写就、文字苍凉悲壮的祭文一气呵成。这篇蕴含着颜真卿血泪的《祭侄稿》也成为他最杰出的行书作品,被历代书法家称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,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《兰亭序》一样,受到了人们的珍爱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6115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